11月6日,旨在指导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工作的《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改造工程验收办法》(简称“办法”)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向北京、辽宁和新疆等15个北方地区的省、自治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印发。对此,不少地暖人很快意识到:此前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工作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将进入全面推进阶段,他们深信:具有节能和舒适特点的地暖系统定会在这场民心工程中找到新的“用武之地”。
节能效果明显参与旧楼改造师出有名
北方地区既有居住建筑采暖能耗占当地全社会能耗的25%%左右,是建筑节能工作的重点。而对于这一地区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的原则,“意见”进行了明确的说明:“坚持节约能源与节省热费支出并举的原则,改造应与实行按热量计量收费同步推进,降低采暖能耗的同时,节省居民热费支出。”显然,节能是推行此项工作的核心目的。因此,那些具备明显节能特点的供暖方式或供暖末端设备都有望在接下来的既有居住建筑改造工程中分得一杯羹。而地暖人比较自信的是:地暖的节能特点不仅在实践中已经得到了业主的认同,而且也被原建设部以试验的方式进行了验证。
在建设部科技发展促进中心(简称“中心”)和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简称“中建院”)共同发布的《节能型建筑采暖技术研究与地面采暖工程示范研究报告》中,对地暖节能的特点有着明确的阐述:地暖与其他采暖方式相比,一个明显的特点是,在地面辐射强度和温度的双重作用下对房间进行供暖,从而形成比较合理的室内温度场分布和热辐射作用,从而使房间的温度梯度比采用传统供暖方式时的温度梯度小。这种供暖特点也使得室内空间的热压减小,而热压的减小,又使得冷风渗透量也随之减小,从而使地暖的供热效率大大提高。地暖的这种供暖特点,使采用地暖系统的房间可以有3摄氏度~4摄氏度的等效热舒适度效应,在设计采用地暖的房间的温度时,地暖比普通散热器采暖低2摄氏度就可以满足散热器采暖所需要的要求。而室内采暖设计计算温度每降低1摄氏度,就可节能7%~10%。因此,地暖与散热器采暖比较,可节能15%~20%。对于地暖的这种节能效果,中建院通过实验发现,地暖和散热器的能源消耗完全可以按照消耗电能的多少进行比较:以发泡水泥作为绝热层的低温热水地面辐射采暖与辐射散热器相比,前者的采暖耗电量是后者的84.75%,按地采暖比散热器节能15%%、以现阶段采暖费24元/平方米计算,每个采暖期地暖可节约费用24×15%%=3.6元/平方米。中建院通过实验还发现,地暖具有良好的热惰性,在采暖系统停止运行后,地面储存的热量继续向室内散放,室温由18摄氏度降至15摄氏度的时间可达10个小时,这也大大节约了能源。此外,不管是水地暖系统还是电地暖系统都具备分户甚至分室供暖的功能,非常有利于居民根据自己的需要地节约能源。
地暖行业的人士认为,地暖的上述节能优势,使得地暖人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到既有居住建筑的节能改造竞争中。
舒适性好入围节能改造工程胜算大
“北方采暖地区既有居住建筑除了冬季采暖普遍能耗高外,还存在室内热舒适度较差……问题。通过实施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实行按用热量计量收费,可以节约能源,提高生活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这是“办法”对北方采暖区既有居住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的意义的表述。不难发现,舒适性将成为衡量旧楼节能改造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
对于地暖的舒适性,业内人士指出:在过去几年中,地暖除了在新建建筑中得到大面积应用以外,已经在一些旧楼改造中得到了应用。地暖之所以受到居民的认可,除了地暖节能的因素外,正是因为地暖具有舒适的优点。
在我国地暖发展的实践中,有关地暖舒适性的表述中,“温足而凉顶”是一种普遍的说法。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形象,但由于曾经缺乏数据的支撑,其说服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被大打折扣。对此,“中心”和“中建院”曾采用国际上公认的能对热环境进行描述和评价的指标——丹麦学者P.O.Fanger热舒适方程的PPD-PMV评价指标对地暖的舒适性问题进行了科学的分析。“中建院”通过对试验过程中温度曲线和达到稳定状态后温度场的分析发现,地暖的室内温度曲线下热上冷,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要求。在试验环境下,PMV和PPD两项数据显示:地暖的舒适度比其他采暖形式的舒适度更接近ISO7730中推荐的舒适值。
综合上述试验和分析,“中心”和“中建院”得出同样的结论:地暖使地面有效温度高于室内上部温度,地面表面温度一般不高于30摄氏度,沿垂直方向温度逐步降低,在距离地面30毫米左右处,空气温度基本上等于室内设计温度(20摄氏度左右),在距离地面30毫米~200毫米的空间,沿垂直方向的温度基本不变,使人有下热上凉的感觉。这与我国中医论中人体生理需求的室内温度状况——“足温而顶凉”的温度状况是一致的。地暖的这种温度状况由于适合人体的生理学调节的特点,可以防止因天寒受凉而造成的腿部疾病,对老年人和儿童尤其有益。
符合“节能”的目的,更能解决城镇居民冬季供暖期间“室内舒适度差”的问题,这越发使很多地暖人相信,他们在旧楼改造的竞争中,入围的胜算较大。 本报记者 陈进周